繼續研究ChatGPT,最近聚焦于它沖擊教育的問題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媒體是不是過于夸大了對ChatGPT應有的擔憂了,有些人的態度甚至可以用“恐懼”二字來形容了。
第一個擔憂是失業。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即ChatGPT威脅普通文字工作者、初級代碼編寫員的工作。以前AI威脅體力勞動者的工作,而現在ChatGPT開始威脅腦力勞動者的工作了。我認為,AI失業問題是AI發展的最大問題。但是,新科技取代人類勞動、提高社會生產率,并非始自于AI。在馬克思生活年間,機器排斥工人的現象就開始了。他指出,問題不在于機器,而在于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這個結論今天仍然適用,ChatGPT代替某些白領工作,可以減少重復性、機械性、沒有幸福感的文字苦役、編程苦役,又可以讓生產力提高,沒有什么不好。長遠的問題是:人類應該制度性地越來越閑暇。當下的問題是:應該想法幫助受到威脅的白領提高技能,轉向新的工作崗位,保證轉崗過程能得到足夠的社會保障。不應該把失業問題追責到ChatGPT上,而且這種取代過程還有一定的過度時間,起碼新技術成熟和落地就需要時間。第二個擔心是教育。這一點是已經看到的威脅,教育界完全沒有預案,會有一段時間的混亂。比如,學生、老師用ChatGPT寫作業、寫作文、寫論文怎么辦,ChatGPT提供的答案比老師還好老師怎么教。不過,現在許多威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目前,用ChatGPT做高中數學題目,它還是常常出錯的。用它寫個簡單題、論述題還是可以,真正寫大篇幅的論文,也還是不行。正經寫上萬字的綜述,它也是做不到的。當然,ChatGPT會很快迭代,后面能力暴增也是可能的。要看到ChatGPT在輔助學習、輔助教學方面的潛力,現在的問題不用太久就會有應對辦法的。偉文說,ChatGPT寫作相當于市面上的范文。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用的好,ChatGPT可以成為好的學習工具,F在國家提倡教育數字化轉型,ChatGPT對教育的沖擊說明中國教育轉型的迫切性,老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評價體系和教育技術等都落后了。學生們遲早要生活在智能環境中,現在就要學會利用ChatGPT。第三個擔心是意識形態。ChatGPT經過預訓練,加入人工調節環節,必然會帶有價值觀傾向。作為知識提供工具,很多人文社科只是本身就有意識形態性,ChatGPT談論這些問題當然有偏見。OpenAI是美國公司,它們搞的文化產品美國烙印明顯,有人總結為“白左”。不能因為存在意識形態風險,就把ChatGPT一禁了之,這是典型的因噎廢食。第一,新科技是一種工具,可以與不同的意識形態相結合。我們可以搞自己的ChatGPT,使之中國化。第二,大家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分辨力,并不會ChatGPT說什么就信什么。國內大家搜索引擎主要用百度,難道百度說什么你就信了嗎?第三,針對ChatGPT的意識形態風險,可以提出專門的針對措施,比如對學生進行專家的使用教育,對其他使用者進行意識形態風險提示。中西有別,如果泛化和擴大所謂意識形態風險,源自西方的東西都有意識形態性。有人說,互聯網就是自由產品。那么,不喜歡美式自由觀,可不可以不用互聯網呢?顯然不行。對于舶來品,去其糟粕、存去精華,規避風險、為我所用,才是最好的應對新科技產品方法。因此,我以為:警惕新技術風險,但不要恐懼ChatGPT。具體到教育領域,懷進鵬部長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將深化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一體推進資源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長個性化、學習社會化,讓優質資源可復制、可傳播、可分享,讓大規模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以教育數字化帶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邁出新步伐。”這應該是中國教育應對ChatGPT沖擊的大方向。ChatGPT的社會沖擊力正在逐漸展開,已經看到此類AIGC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包括改變未來教育的根本方向和目標。最近的學習,大家想到的一些問題不少:1.傳遞知識不再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而是會被創新能力培養所取代。人類的認知活動是由層級的,就像寫論文從收集資料、歸納總結前人觀點、批判性分析既有材料再到形成創新性觀點;谏疃葘W習的ChatGPT,能力以歸納總結和簡單應用見長,以后與搜索引擎融合后會疊加上收集資料的能力。中國的應試教育的知識傳授目標,和ChatGPT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如此培養的學生當然要失業。但是,深度批判性分析,以及創造新知識,AIGC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如何在既有知識基礎上創造新知識、新想法,應該成為未來教育的重心。對此,學生也得有意識,不能產生新想法、新東西的學習,基本上就是浪費時間了。記。翰⒎侵R越多,創造力越強。當然,沒有基礎知識,也沒有辦法創新。2.AIGC對文科專業沖擊很大,文科教育必須及時做出應對。文科教育傳授的知識,早就可以在網上找到了。比如唐詩宋詞,為什么要背呢,需要的時候百度一下都有。以前說,文科教育看得到的成果,一是會說會寫,二是外語流利,現在這兩樣都要被ChatGPT“打臉”了。怎么辦?除了創新能力,未來處理人與人關系的能力,尤其是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生存競爭力同樣很重要。無論多么智能,AI始終是機器,在需要人與人交往的場合中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除非人類滅絕,否則社會必定會有大量需要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工作崗位。由此,未來人文教育要注重與人際交往的價值觀、同理心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畢竟大部分的學生未來并不一定以新知識生產為業。除了工作能力,文科教育還可以培養人們幸福生活的能力,比如審美能力能幫助我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我認為,機器人越來越多代替人類勞動,我們會有更多閑暇,不會美好生活以后會成為大問題。3.應該工具論地看到ChatGPT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反對新科技的技術實體論。ChatGPT自帶價值觀,不等于大模型技術本身有價值觀,它的價值觀來自網上的材料以及工程師的調整。我大致贊同馬克思的技術工具論立場,但認為它要適應新科技的發展而進行調整。對ChatGPT的意識形態憂慮,就是典型的技術實體論,即某種技術帶有某種價值觀,是無法改變的。AI是一種工具,有不同的方式應用于教育領域。應用得好效果好,應用得不好效果不好,不能說AI注定對教育有利或不利。用得好不好,責任在使用者,不在AI。新科技不能成為所有問題的背鍋俠。ChatGPT技術也一樣,我相信它能夠很好地運用于中國教育場景,幫助我們培養更多創新性人才。老師也好,學生也好,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好,都應該對新科技持有積極的態度。相比學生,現在的老師尤其文科老師落后新科技發展很大。4.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也不應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在傳授過程中訓練思維和認知能力。在知識學習中,可以訓練人的觀察、記憶、理解、總結、分析、推理、提問、想象、表達和批判等各種各樣能力。應該以分解能力的提高為線索,來組織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思維和認知能力。記憶只是其中之一,分解能力的發展要全面。當然,這會對應試教育沖擊很大。如何評價各項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舉例來說,什么樣的問題是好問題,我以為能夠催生新想法的問題是好問題,可這不好評價。目前,能合格地如此去教、能合格地如此評的老師就很少。無論如何,隨著AIGC、搜索引擎等越來越發達,教育中的記憶中心論可以休也。暫時說這么多,下面研究出什么,再與諸位交流!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