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紅、于鳳霞所著《共享經濟100問》是一部應時的好書。
本書重點回答了近年來大家關于共享經濟提出的主要問題。第一類問題主要圍繞共享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第二類問題主要圍繞對共享經濟基本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展開,第三類涉及重點應用領域大家關心的問題,第四類問題涉及共享經濟未來發展。四類問題貫穿了共享經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大致的發展脈絡。誠如作者所說,由于共享經濟發展太快,好多問題可能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書里提供的解答更多反映的是現階段研究的成果和認知。
共享經濟是一場長跑,以沖刺心態是難以完成的。跑到最后的人,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一定是認準并堅持目標的人。這需要理論指導,因為人們往往是看不長遠的。打個比方,看到一輛車大家都往上擠,于是先一轟而上,擠上去再說。第一站一看是個荒地,就說,這條路沒有前途,趕緊下車,再換另一個熱門的車去擠,F在湊共享經濟熱鬧的人,就在猶豫要不要下車。
本書的一個基本判斷是: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分析,共享經濟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內在需求和技術創新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是大趨勢而不是階段性現象。這是一個重要判斷。
認識大趨勢,需要有定力。不能人云亦云。中國自春秋戰國后,認識涉及發展歸宿的大趨勢,不少人經常陷入人云亦云的“云計算”:印度人云,中國人亦云;日本人云,中國人亦云;德國人云,中國人亦云;俄國人云,中國人亦云;美國人云,中國人亦云;新加坡人云,中國人亦云……。事后,往往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因為發現那只不過是雞毛。
作者的思考是認真的,其定力來自格物致知,獨立思考。
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對共享經濟的定義上。原來美國人的定義強調“閑置”,他們后來改為轉向強調“使用”。這就是他們不人云亦云,認真觀察現實,深入總結理論的結果。
他們現在的定義,要比此前全面得多。認為共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使用權分享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認為共享經濟是信息革命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新型經濟形態,是整合各類分散的資源、準確發現多樣化需求、實現供需雙方快速匹配的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是信息社會發展趨勢下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崇尚最佳體驗與物盡其用的新的消費觀和發展觀。同時他們提出鑒別共享經濟的三個標準,即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化資源配置、大眾參與、使用權分享,也是非常有見地的。
作者的獨立思考還體現在,對趨勢的判斷,從跟隨型判斷發展為引領型判斷。
他們提出,中國發展共享經濟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有條件通過發展共享經濟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 2018 年,工業革命經歷了 250 年,我們飽嘗過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后來通過改革開放 40 年的加快追趕才換來制造大國的稱號。2018 年,互聯網快速發展有 25 年時間,這一次我們抓住了機遇,所以才確立了互聯網大國的地位。 2018 年,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剛剛 10 年,中國已經在全球共享經濟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我個人很喜歡作者說的共享經濟的文化特征:“不求擁有,但求所用”。我在想,這可以用來解中國未來大趨勢中的一個謎。中國現代第一個考慮大趨勢的人,應是孫中山。他談大趨勢時,最喜歡用的一個詞,就是“天下為公”。據說光“天下為公”題詞,就寫了三十二幅。古漢語中“天下為公”的“公”字,據東漢經學家鄭玄的解釋,是“共”的意思。但這個“共”是什么意思?按現在理解,應是“天下為公所有”,與“天下為公所用”兩層意思的結合?梢哉f,中國革命起于共享,中國建設奔向共享,這就是大趨勢。
趨勢一旦成了世界潮流,它的樣子就很形象了,叫浩浩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