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胡定核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從事中美數字經濟比較研究。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全國工商聯執委、重慶工商聯副主席、重慶政協常委、《清華金融評論》編委、博士導師、西南大學校董、重慶糧食集團董事。
【文前導語】
胡定核博士所著的《風云際會比特幣》,僅是書名就將比特幣置于“風云際會”的大環境之下,足以讓讀者眼前一亮。唐代詩人秦韜玉在《仙掌》這首詩中說:“為余勢負天工背,索取風云際會身。”
本書作者將比特幣的十三年稱為風云際會的十三年,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因為,比特幣不僅是風雨際會的產物,而且借助時勢,呼風喚雨,引入更多的“玩家”。比特幣代表著獨特的、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卷入這個歷史事件的有個人、企業和政府,有科學家、投資家、金融家和政治家。其中,就有被視為數字經濟時代“梟雄”的馬斯克,代表星際資本主義,在科技創新、資本市場的特立獨行,攪局了比特幣、狗狗幣和其他加密數字貨幣。這個現象就被稱為“埃隆效應”(Elon Effect)。因為“埃隆效應”,世界主要國家,至少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強化了對界面數字貨幣的監管和干預。全書一共七章,以比特幣十三年的歷史為主線,描述了至少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的比特幣的演變軌跡和未來趨勢。
~~~~~~
【專 家 推 薦】
研究比特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為比特幣本身還在成長和演變,問題和答案在變化。所以,我們都只是在路上。
——朱嘉明 著名經濟學家
2019年3月20日,我陪同巴科校長在北京會見了習近平主席。習主席表示“我們愿同哈佛大學等美國教育科研機構開展更加廣泛的交流合作”。“希望中美人文交流取得更多積極成果。”
這本書是胡定核博士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作訪問作者的研究成果,或許也可以視為對中美人文交流的貢獻。
——Michael Szonyi宋怡明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
數字貨幣是數字經濟時代的貨幣。它由算法生成,靠算力來保證。算法、算力、算據(數據)與帶寬、存儲、計算,縱橫構成了數字經濟的最底層的基礎設施。
在這些個基礎設施之上,從無到有,既誕生了數字貨幣,也催生了數字資產。本書對“數字貨幣與數字資產”的網絡協議層,有獨到的觀點,值得深讀!
——肖風 中國萬向控股副董事長、通聯數據董事長
2018年底,一枚比特幣大約值3200多美元。我和作者同在哈佛訪學,他推薦我們買。我不明白比特幣是什么,為什么能升值,不懂便不做。
2022年初,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頗有“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感。查問比特幣的價格,已在44000美元上下。
——吳思 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潛規則》《血酬定律》等書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用數學的方法定義了信任,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元宇宙的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石,讓金融創新多了一種選擇,開創了一種新的社群組織模式——DAO.
——吳顯國 河北省數字經濟聯合會會長
定核博士近幾年一直致力于數字經濟,包括日本數字經濟的研究。他應川井伸一校長之邀到愛知大學作客座研究員,考察日本數字經濟和數字幣交易所,還拜會了前金融大臣柳澤伯夫等業內人士。
相信這本書對將有益于中日數字經濟合作。
——小池政就 日本眾議院議員 日中創新中心本部長、主席研究員
為什么我們會對以比特幣、以太坊、區塊鏈、NFT、元宇宙為代表的新經濟如此癡迷狂熱?
區塊鏈技術引領的WEB3.0革命不僅實現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推動了科技發展與生產力進步,還能改變當今社會的生產關系?
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能否真正為我們帶來民主正義、公平透明的福音?作者回顧了充滿爭議的比特幣的誕生過程和發展歷程,以及其引發的一系列社會、政治、經濟事件,并以比特幣的數字資產屬性為切入點,深刻剖析了比特幣機制和區塊鏈原理,還將區塊鏈原理引入到金融、民主、科技發展等領域中,和讀者分享了他在區塊鏈價值體系和應用場景中的深入思考。
——周杰 國際(澳門)清潔能源論壇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數字貨幣與數字資產正在急劇重構我們熟悉的金融生態和商業模式,比特幣就是這次金融革命的起爆點。從起點觀察難免混沌與晦澀,十年后再回首,終見廬山真面目。
胡定核博士有學者素養,有官府視野,有商業經驗,更有持久激情和浪漫文筆,這本書值得再三品味。
——王巍 中國金融博物館 理事長
定核老師在傳統領域就是成功的學者、官員、銀行家、企業家,進入數字領域后又知行合一,作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入探索。
《火星財經》這幾年以“火星號”特刊推送過他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研究報告的十多篇文章,這本書在他之前研究的基礎,又有了新的建樹,特別是實務投資的生動總結,值得認真研讀。
——王峰《火星財經》創始人
2008年至今,這十多年經歷了歐債危機、阿拉伯之春和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大型宏觀事件沖擊,國際局勢頗為動蕩。反觀區塊鏈這些年來,特別是2020-2021年,各種應用茁壯成長,已經從極客群體中逐漸走向了主流人群。此時此刻,對于行業更本質的思考可能更為重要。
這本書文筆細膩優雅,作者結合了自己在傳統金融行業的多年經驗,將理論、數據和對社會治理的思考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邏輯嚴密又有很強的可讀性。
區塊鏈行業仍然處于早期階段,需要更多能人志士加入其中才有機會挖掘出區塊鏈的最大潛力。定核多方,其書五車,感謝作者身為行業建設者分享出真知灼見!
——達鴻飛 Neo創始人
胡定核博士在哈佛訪問期間,我有幸和他討論過區塊鏈。這些年,他的思考不斷深入,也不斷給我啟發。區塊鏈讓我們重新思考信息、信任、賬本、共識、協作等基本概念,社區自組織,秩序自涌現,價值重評估。
區塊鏈除了升級金融基礎設施以外,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并將在元宇宙時代發揮基礎作用。胡博士以赤誠之心和深厚學術功底探討這些前沿問題,以生花妙筆靜心撰成此書,對讀者必有增益。
——鄒傳偉 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 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獲得者
定核兄為清華大學友人介紹,經個人邀請至臺灣科技大學一年擔任訪問學者。其間除了與臺灣產學界交流,亦協助介接國際區塊鏈領域資源。
定核兄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一位文人而非金融家,他對各種事務的體會就如文人對社會文化的細膩觀察,對區塊鏈的發展特別是比特幣的角色更加上了他在財金領域的專業洞悉。
定核兄在此書中從比特幣的發展歷史談到比特幣的未來,最核心的闡述在于比特幣的價值與定位,以及其在數位資產中的獨特角色;在元宇宙概念興起后,數位貨幣和數位資產更成為實體世界和元宇宙發展間價值無縫連結的基石。
定核兄在此書中以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以及政治、經濟等社會科學的架構探索與區塊鏈的對比,就好比提供了一個羅塞達碑(Rosetta Stone)讓讀者解讀區塊鏈世界的奧秘。
相信對此書的讀者而言,可以快速的建立一個對比特幣兼具廣度和深度的了解,對未來區塊鏈、數位貨幣、數位資產,乃至于元宇宙的發展也可以具有更有效的解析能力。
——周碩彥 特聘教授 臺灣科技大學 物聯網創新中心主任
世界上每個思維縝密的人都在試圖理解比特幣及其所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本書以開創性的視角,將數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政治學、歷史學及人類學的元素精妙地結合起來,用嚴謹而又優美的語言,把比特幣及區塊鏈的本質寫得透徹、生動,是當前變革時代不可或缺的圖書。
——明中行 清華大學深圳下一代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區塊鏈領域里,知識性內容豐富的書籍很多,但是有深度思考、獨到見解和別具啟發性的卻很少。
胡定核先生的《風云際會比特幣》一書對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中的一些重要話題比如能源、博弈、共識、治理、文化等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思考和探討,讀來頗具啟迪。
——劉青焱 公眾號“劉教鏈”主理人
讀胡定核的文章,他不是短視的從幾年來看比特幣的漲跌,而是站在更高的維度,從人類歷史和未來價值,旁征博引,再而娓娓道來。
這恰如他的性格,謙遜低調,
這又如他的才華,博古通今。
——宋智毅 天水資本合伙人
對于比特幣令人眼花繚亂的13年歷程,沒有比這一本更周詳的敘述和評判了。
這是一位特立獨行且知行合一經濟學家的扛鼎之作,用生動的案例為讀者展示了分布式共識如何改變人類傳統的桎梏,引導人們探索以比特幣區塊鏈為基礎的元宇宙的康莊未來。
——李勇(丁亦舟)重慶市政協委員 市政府參事 重慶前沿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
比特幣的橫空出世,在帶給我們震撼的同時,也永久性地改變了稀缺性技術的版圖。數學上可證明的稀缺性,跟我們真實世界中的稀缺性,乃至跟數字化的元宇宙中的稀缺性,都可以形成一種映射,數字化生存從此有了“錨”。以可證明的稀缺性技術為支撐,
在數字化的世界中構建并實踐各種可證明的制度生態,成了技術極客們的不懈追求。本書從技術與制度關系的視角,復盤了這個過程,展現了比特幣現象的歷史深度。作者是區塊鏈技術的先行者之一,相信他這部融匯了先行者切身體驗的著作,帶給我們對于比特幣現象的不一樣的思考和啟迪。
——白碩 上海證券交易所前總工程師
中本聰在2008年10月31日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讓人類再次體驗了數學之美:一群互不認識、互不信任的烏合之眾,居然能基于算法構建和管理一個可信的賬本,從而為資產確權和資產轉移提供堅實的邏輯基礎,并在此之上展開形形色色的經濟活動。
讀者開卷有益,讀后會心一笑:拜數學之賜,烏合之眾的經濟,從此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烏托邦。
朱嘉明推薦序
01
通過一本書了解一個重大的經濟現象
本書的第一章以加密貨幣投資人云星途的投資經歷,展示了比特幣炒作中的深層問題:既有人性的貪婪,又有直面巨創的坦誠與自省,教訓值得總結。也許,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云星途的影子。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作者簡要回溯了比特幣的十三年,從七個方面對比特幣為什么會暴漲暴跌進行了剖析,也探討了比特幣被普遍接受的必要條件。
在第四章中,作者對神秘的中本聰及其繼承人進行追蹤溯源,幫助讀者捋清了來龍去脈。
作者在“還有哪些瘋狂的加密數字幣”一章中,不只討論數字幣的市值,也討論了柴犬幣等獨具特色的數字幣及比特現金、LON等中國人創造的加密幣進行了介紹,還列舉了各國的監管政策。
第六章,此為本書的畫龍點睛之筆。作者從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從多個方面再次對比特幣進行多角度的價值解讀,認為比特幣從人類熵減的高度,打造了嶄新的數學共識。
在第七章中,作者通過七個方面對比特幣有沒有未來做了全面的探討和分析,文中既實事求是地分析了比特幣“作為貨幣目前在現實社會的風險”,又肯定了它“作為數字資產的價值及未來數字幣的可能”。
第七章的主題是比特幣的未來。毫無疑義,比特幣存在被詬病之處,但是否比特幣就不能像中本聰預期的那樣成為一種“貨幣”?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從技術上說,一枚比特幣可以細分為一億聰。“如果再數字挖礦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如果比特幣市值超過一百萬億美元,甚至與全球GDP相當之后。比特幣成了巨型航母,價格相對穩定,就可以成為支付工具。草蛇灰線,伏延千里。讓我們在元宇宙拭目以待吧。”
作者在這本書的自序、引言、后記所下的功夫也難以為讀者所忽略。作者的宏觀視野與親身體驗相映成趣,表現出理科生的數學思維、經濟學者的周密邏輯和詩人的激情,可以說是夾敘夾議,旁征博引,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02
比特幣為什么讓人捉摸不定?
2022年6月13日,比特幣與以太坊價格不到24小時之內分別下降25%和28%左右,可謂前所未有的“大崩潰”。6月14日,相關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短時跌破21000美元,最低觸及20846美元,以太坊價格短時跌破1100美元,最低觸及1090美元,創2020年12 月16日以來的最低點。隨著其價格的下滑,比特幣市值縮水至4000億美元左右,以太坊市值也縮水至1333億美元左右,連帶著加密貨幣大盤也正式跌破1萬億美元關口。于是,否定比特幣和加密數字貨幣的輿論再次甚囂塵上。
如果按照這本書的基本思想,比特幣的誕生,已經開啟和創造了全新的貨幣金融歷史。無論比特幣的所謂市場價值怎樣波動,但比特幣價值歸零,比特幣現象的消失,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件。
比特幣具有自我調整的基因,存在升華的可能性。只有在傳統的理念框架下,人們才會低估比特幣的生命力。
所以,研究比特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為比特幣本身還在成長和演變,問題和答案在變化,社會效應則有待于時間的檢驗,所以,我們都只是在路上。
本書從當前數字經濟中的熱點問題出發,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展現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的技術、歷史、結構、制度,特別是其經濟和商業意義。就理論意義而言,突出量化分析和實證風格,在許多方面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書具有較強的實操性,在論據選取上注重最新第一手資料,特別是作者自己親身體驗的案例,可以說是材料翔實、論據充分。特別值得贊譽的是,全書對相關事件分析、挖掘精彩,沖突不斷、高潮迭起,故事性強、敘述生動而頗有文采。
對于加密貨幣乃至數字經濟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入門書,推薦閱讀。
小結
2001年3月,在上海昆劇院首演的新編歷史昆劇《班昭》第五場有這樣的四句唱詞:
最難耐是寂寞,
最難拋是榮華,
從來學問欺富貴,
真文章在孤燈下。
胡博士用這本書為他這幾年在哈佛大學的訪學交了一份有待各位讀者評點的答卷。我希望作者繼續在實踐中探索,不斷同理論界和數字經濟界的同仁們探討,逐步深化和豐富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文為《風云際會比特幣》一書的推薦序,作序者為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略有修改。
前言 逆天道:數學的共識真實而又美麗
天道,何為天道?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天然而熵增,從奇點到大爆炸,理論的推導和天文望遠鏡的觀測,都證明一切正在離我們遠去,膨脹中,一切都趨于無序,終歸于熱寂。
人類不甘天命,篳路藍縷追求各種共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逆天道熵減建立秩序的努力。
但,人性有局限,共識有邊界。
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臨上斷頭臺前疾呼“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如果把“自由”換為“共識”,也是非常貼切的。
共識需要智慧,蘇格拉底、華盛頓、愛因斯坦等應運而生;共識需要威權,武器軍隊、國家皇帝、銀行公證等層出不窮;共識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戰二戰冷戰、各種思想主義的“科學”實驗,從阿根廷到委內瑞拉的橫掃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
微觀看
我們正在進入萬物互聯的元宇宙數字時代:所有通電物都將有芯片,都可互聯進行信息乃至價值的存儲、計算。
整個世界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虛擬電腦。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場景甚至表情、氣味、思想都可以數據化,都可能被各種傳感器精確記錄、還原。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數字鏡像,它甚至可能比我們本人更了解自己。
經區塊鏈確權后的數據是我們的共識、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你兒時的病歷、傳承的基因、疑難病例可以售給制藥公司、醫生。你可以解鎖近五年的不可更改的打車記錄及每個司機對你的評價給共享車司機,從而省去不菲的“滴滴”、“優步”等中介成本。
如果將我們思想數字化后輸入超級電腦,而電腦又能夠實時感知外部世界并進行獨立思考,那某天我們就可以像《黑客帝國》一樣在虛擬中永生,甚至將數字化的大腦重新輸回克隆的人體。
宏觀說
茫茫宇宙中誕生地球,冒出大無畏的人類以熵減的共識對抗熵增的宇宙,全靠太陽幾十億年來源源不斷的向我們輸入負熵,代價是太陽自己的衰變和無序。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人類的永恒逆天之道或者是掌握巨大的可控核聚變,或者是走出地球,奔向外星。
不管宏觀,還是微觀的熵減共識,僅靠我們肉體的碳基都無法達成。
躍遷需要新的變量推動。
十三年前,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在通脹放水的高壓下、在數學的基礎上誕生,區塊鏈橫空出世。
區塊鏈使共識由不可靠的人性而機器,由碳基而硅基,真實而美麗。
2018年3月16日,在斯坦福大學(Suite 305,435 Tasso st, Palo Alto),我和在清華帶的研究生穆映江、丹華資本丁若宇等一起,與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教授有過三個多小時的討論交流。
我們一致認為區塊鏈正開啟偉大的數字時代。區塊鏈使二維的信息互聯變成了三維、四維的價值互聯。在區塊鏈時代,每個個人都有權安全的保有自己的已確權的數據、隱私,并可通過區塊鏈交易自己的數據,產生新的價值。
張院士更進一步提出他的觀點:“In Math We Trust。”
他認為在人類所有的知識中,最容易達到共識的是數學。
“用數學作為信任的機制,是最自然的做法,真正的區塊鏈的時代,就是使得我們相互間的信任建筑在數學的基礎上。
如果我自己做出一個正方體的話,肯定是不完美的。但是如果作為一個數學的形態,正方體則是全對稱的,每個頂角都完全一樣,每一條邊都完全一樣,每一個面也完全是一樣的。數學的形態是最最精準的,在精準的意義下,也是最易達到共識的。
如果你看整個宇宙最深刻的奧妙之處,那么物理學中關于整個宇宙的最核心的公式和標準模型,也是用非常精妙的數學來描寫的,其中絕大部分的數學也是楊振寧先生所開創的。”
2019年3月10日,在哈佛大學作訪問學者進行中美區塊鏈比較研究期間,我應邀到MIT作了《區塊鏈: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之鑰》演講后,與清華大學的顧學雍教授一起造訪了MIT數學系范疇論(Category Theory)研究團隊的David Spivak 和Brendan Fong博士。我們的討論顛覆了數學僅只是度量與分析世界的工具這個傳統認知。
我們的新結論是“純數學本身即可用來建構(Compose)全新的系統。”
MIT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在《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書中原話:我們的物理學世界不僅是被數學所描述,它正是數學本身,而人類正是這個巨大的數學體中具有自我意識的一部分。
他在書中追尋了“萬物有多大”的問題,探索了前所未有的宏大尺度:我們所在的地球位于一個星系內,這個星系位于一個宇宙內,這個宇宙位于一個充滿了分身的第一層多重宇宙中,而這個第一層多重宇宙又位于一個更加多樣化的第二層多重宇宙中,這個第二層多重宇宙又位于一個量子力學的第三層多重宇宙中,而這個第三層多重宇宙又位于一個數學結構的第四層多重宇宙中。
同時他也追尋了“萬物由什么組成”的問題,探索了極其微小的尺度:我們是由細胞組成的,而細胞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基本粒子組成,而基本粒子都是純粹的數學結構,因為它們僅有的性質都是數學性質。盡管我們尚不知道這些粒子是否還能分解成更小的結構,但是,弦理論及其競爭理論都暗示著,任何更基本的組成部分也都是純粹數學性的。
不管是極大還是極小,但是它們最終都來到了同一個地方——數學結構的國度。
物質世界與數學世界的關聯日趨緊密,乃至未來二者或互為鏡像!我們是否可以進而大膽地、讓人眼前一亮的地預測:世界即數學。
比如中本聰的區塊鏈,比如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一百多年前通過純數學的推演,預言了質能互換守恒、時空倒流、引力場、黑洞等,并陸續等到了實證。
純數學的比特幣是雞,與之伴生的區塊鏈是蛋,所謂純潔的無token無比特幣只有區塊鏈的技術是不現實的?繌V義的分布式太陽能生產的比特幣有很多問題,如耗能、如先入者搶得了過多的份額、礦池礦霸以及分叉、速度、安全、洗錢、互操作性、合約豪賭爆倉等等問題。
但正如《圣經》所言:你們中誰說自己百分之百的純潔,大家就可以用石頭砸他。
世上從無完美之物,比特幣至少一開始就開源,就自組織、自激勵,誰都可以自由選擇加入或退出,機會開放。你雖錯過了上個十年,但今后十年百年卻可自主把握。
號稱中本聰的創始人迄今從未露面獲取名利,這種反人性的圣潔使其卓爾不群,俯瞰萬幣。
2022年3月底比特幣的全網算力已達到了2.36萬萬億次哈希碰撞/每秒,這千疊浪萬仞崗一樣飛速壁立陡增的算力,可以看作是用硅基的數學運算為人類構筑數字世界的共識壁壘,或曰駛往外星的共識方舟。
它將逐漸削弱我們減熵共識中的人性權重,國家、軍隊、銀行、法院、報社等權威將慢慢淡化,代之以全天候、無邊界、零成本的數字資產全要素自由流動。
比特幣(bitcoin)被號稱為數字軟黃金,是數學共識的堅定基礎,其在全球已可以與法幣自由兌換(甚至美、日、加等已有數萬臺比特幣與法幣的自助柜員機),實現了個人在地球上的完全的財富自由(政府、法院、海關、離婚等均不能非法剝奪個人擁有的比特幣,除非他自己交出私鑰密碼)。
但多種原因導致比特幣不宜作為日常貨幣使用,需要幣值更為穩定、便捷的數字貨幣——穩定幣。
繼有28億用戶的Meta提出并試發全球性的數字穩定幣Diem后,我國央行加快了DC/EP研發,并已在2021年成功試用,在2022年逐漸更大規模使用。這也可以看作中美之爭從貿易到了金融,再到了數字領域。
雖然目前看,USDT、Diem或者DC/EP等都需要法幣作儲備,但長遠看,數字幣卻有極大可能去法幣而更市場化。
簡單的類比是:在移動互聯網興起前,信息都由通訊社、報社、出版社壟斷。而短短幾年后的現在呢?
大咖們還用書號、刊號等權威背書嗎?
馬斯克的推特不比路透社美聯社紐約時報強?
很多輕資產的草根,其粉絲量和影響都遠超有著上百億元固定資產的報業集團。
哈耶克之問:“能否通過市場自由競爭形成更加穩定的貨幣體系”?
正由支付寶、Libra等開始解答,完全去中心化和非國家化的數字資產發行,正如互聯網的信息傳遞一樣,在未來的數字時代是可期的。數字人民幣和Diem等都將挑戰美元霸權。
2019年9月24日谷歌自稱: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他們用量子計算機200秒即可完成,實現了量子霸權。
這將導致數學的共識崩塌?
2019年9月27日我曾就這個問題和英國帝國學院數據科學所所長、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郭毅可院士進行了討論,在場的還有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江宜樺等。
大家都認為對“量子霸權”的過慮有點杞人憂天:
一、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就發現了極低溫時的超導現象,并由此獲諾獎,之后科學家們又不斷取得突破,但迄今仍未進入實用化;
二、有矛必有盾、有攻必有防,量子計算機不能破解非對稱加密的Shor算法,對SHA-256哈希算法更束手無策。
三、量子計算本身也基于數學,數學不死,數學的共識永生。
相比浩渺宇宙,人類孜孜以求的共識不過是暴風中茶杯里的秩序。共識的形成違反熵增的自然規律,只能獲得局部的成功,這是我們的局限與悲哀。
但熵增雖然不可逆,共識在我們人類宿命的世界里卻具備獨特的意義。
由碳基而硅基、由人性而數學的共識使我們有限生命的犧牲增添了悲壯、崇高、理想的光輝,獲得了無窮的價值。
兩千多年多年前怨發天問的屈原一定不會料到今天人類的逆天道熵減之行,他年輕時也曾陽光燦爛、充滿激情地在《楚辭·大招》中詠唱:
“青春受謝,白日昭只;
意即四季交替春天降臨,太陽是多么燦爛輝煌。春天的氣息蓬勃奮發,萬物繁榮急遽地生長。
風云際會的比特幣已經走過了蓬勃奮發的13年,云蒸霞蔚、急遽生長的長路正鋪展在前面。
歌德詩:“這里有玫瑰,就在這里跳舞吧!”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舞蹈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在我們每個人都很快將植入芯片,人類生命將由肉身的碳基向數字的、芯片的硅基轉變的奇點時刻,欲不負韶華不負卿的唯一出路,看來只有與比特幣與區塊鏈共舞了。
愿我們永遠這白日昭只、春氣奮發、逆天熵減的青春之舞!
《風云際會比特幣》 自序
“復旦引星辰珠聯璧合,順時調律呂玉節金和”
這是1993年我在五道口讀劉鴻儒老師博士時,在頤和園萬壽山排云殿前見到的對聯。
自己體悟大意是順應時勢、沐風櫛雨、努力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以此來形容自2018年1月11日在清華大學李兆基大樓第一次聽到比特幣區塊鏈后,如醍醐灌頂,四年多來自己鍥而不舍的駑馬之行,冀可聊以自慰。
2018年春,經吳敬鏈老師和王嫻博士推薦,在接到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的邀請后,我向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愷兩位老師建議清華與哈佛聯合成立區塊鏈實驗室,對區塊鏈創新進行研究。
學校對此十分重視,決定由清華校友總會組織清華區塊鏈座談會,并委托我主持。史宗愷老師、李林、元道等二十位校友參加了討論。
2018年12月,全國政協與澳門特區聯合舉辦了第七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成立了“區塊鏈專委會”并由我出任首屆主任,王峰、韓鋒等任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東盟十國能源部長及駐華大使、中國三峽集團及南方電網等近百家央企董事長總經理等出席了有兩百多人參加的首屆“綠色區塊鏈峰會。
在哈佛大學期間,我對區塊鏈的技術機制、區塊鏈對社會治理的激勵模式、智能合約、中美區塊鏈比較分析等進行了研究,參加了紐約的區塊鏈全球峰會等多個區塊鏈會議,并多次在哈佛大學、MIT、中國駐美大使館、清華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政治大學,2018中國合肥金融外包峰會等作區塊鏈的主題演講。
應《火星財經》《金色財經》之邀,歸納自己對區塊鏈對比特幣的認識和研究,寫了《淺析比特幣的價值》等十多篇研究報告。
2021年6月18日,經濟日報出版社向我約稿,邀請我寫作一本面向市場、適合大眾閱讀的書《比特幣風云錄》。
開始我非常猶豫。
雖然自1991年4月任教深圳大學時寫作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中國股票市場:行情分析與投資藝術》起,(據說此書勉強也算是股市的啟蒙書之一,發行了26萬冊。2018年5月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圖書館館長南希教授的辦公室,她上電腦查到美國有斯坦福等八所大學的圖書館藏有此書)。
我又陸續出版了《中國房地產經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人民幣與中國經濟》(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主編全國高校統編教材《期貨投資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資產負債管理:借鑒與發展》(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8月)、主編《光輝的思想偉大的實踐:寧夏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主編《執政能力建設與寧夏發展》(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副主編《重慶金融:創新與發展》(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等十余本書籍。
但近十年來的確動筆較少,怕吃不了焚膏繼晷、韋編三絕的苦。
拖延中思考了兩個月,才逐漸進入狀態。
最近則一發不可收拾,有時睡里夢里也在寫作,半夜三點多也翻身起床記下偶得的佳句,的確有“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的感覺。
完稿之后自審。自己對序言、前言、引言、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后記傾注心血最多,完全是原創,是自己四年多來工作和學習、思考的涓滴心得,相對較為滿意。
按出版社的要求,希望本書通俗易懂,夾敘夾議、有質有文、大去陳言、迭見新意,為讀者所接受;
希望力求寫得比較可讀、可信、可取,既寫出比特幣13年歷史的本然,又能講出其誕生、發展的所以然,甚至進而推演其星辰大海的未然。
這對自己的確是力所難逮的挑戰。
比特幣誕生至今,催生了區塊鏈,又在2021年引爆了以元宇宙為標志的數字文明,吸引了數千萬人的深度參與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無數創富的傳奇、不盡悲歡的離合。
內容如此豐富,在這本十多萬字的小冊子里,的確不可能說得面面俱到,這是顯而易見的。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詳,必有所略。
但取舍詳略之際,考慮間有未周,在所不免。
而知世論史之處,筆者縱逞匠心,究難悉當。
恭請各位讀者海涵。
好在集四年波瀾壯闊的理論與實踐之心得,積半載牛角掛書、懸梁刺股之笨功,終于勉力成淺薄的一孔之見,得粗陋的引玉之磚,在此求正于大方之家。
面對比特幣、區塊鏈、元宇宙的星辰大海,忽又覺得這些文字太蒼白無力,渺如滄海一粟。
“可是胸中未豪壯,更來滄?傣L波。”
這句宋詩也許可以略表自己此時的心情。
是為序。
胡定核
2022年元月元日于元一既起 新途肇立之晨
后記:畫眉深淺入時無
第一次聽說比特幣是2014年5月。參加全國工商聯執委會后,我邀川大物理系80級的在北京的同學吃火鍋。
清華前校長顧秉林老師的博士韓鋒對我說:“同學中數你有錢,建議你拿100萬美元來投資比特幣。”我猛的有點兒懵,覺得莫名其妙。又有同學拉著說3月馬航失事的愛情猜想,就沒與韓鋒再說下去。
2015年,我看到《21世紀經濟報道》關于四川小水電挖礦,貨車拉礦機在豐枯水之間煤、水電轉場的報道。一眼晃過,沒有深究。
但韓鋒在同學群中持之以恒的布道終于引起了關注,2018年1月8日,我約韓鋒一聚。他邀請我說:“正好我們1月11日在清華有個區塊鏈的會,你也來聽聽吧。”
我去了、聽了、悟了。
韓鋒請現場感言,我接過話筒,說了比特幣區塊鏈可以同時推進人類民主與科學的新見。
接下來就是四年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理論與實踐的全身心參與。
回顧起來,一是痛悔2014年錯失良機。曾經在1985年由物理轉金融,1990年深圳進股市,1992年闖海南進房地產并成立房地產公司,對新事物、新苗頭敏感如斯的我,(按讀研時國經系何書記的說法:“胡定核,我看十處打鑼九處半都有你。”)為什么此次閉目塞聽、麻木不仁?
二是發現人性。人性在這剛剛興起的無法無天的新域展現得多么淋漓盡致。1992年,海南熱時騙子口中的“到賬就是利潤”,在山寨幣ICO中及各種投資項目中被無數頭面光鮮的人士實踐。
三、投資、基金、量化交易、質押、借貸、合約杠桿,各種深坑大壑的確防不勝防,其中的故事又可以再寫幾本書了。
本書的內容大部分均為自己原創,傅加成博士參加了第一的部分寫作,馬玉龍先生參加了第二、四章的部分寫作,劉青焱先生參加了第七章的部分寫作,在此深表感謝!
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寫作,大致有三個高潮:
一是1987—1990年讀研時,1988年率先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在朱嘉明老師主編的《中青年經濟論壇》發表并被《新華文摘》轉載,隨后又研究了盧布、日元、臺幣等的國際化問題,分別在社科院世經所的《世界經濟》、數量所的《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及《日本研究》、《臺灣研究》、人民銀行《金融研究》等發表,加上其它領域的探索,發了三十多篇文章。
二是1993—1996讀博時,圍繞博士論文《國有企業產權交易的經濟學分析》,寫《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發于《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被《新華文摘》封面重點轉載,《產權與管理:孰輕孰重》等,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社科院各所學報《金融研究》、《財政研究》等發表過近五十篇文章。
第三就是自2020—2021年,這兩年結合自己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對比特幣區塊鏈的研究及實踐,寫了十余篇研究報告及《風云際會比特幣》《到底什么是元宇宙》這兩本書。
本人對最近這兩年的創作更為滿意:
首先,中本聰鴻蒙一劃、開天辟地的比特幣及區塊鏈,代表了數字文明、元宇宙的到來,竊則以為是人類文明的奇點時刻。這個題材極為宏大。
其次,從理論到實踐,從物理、金融到數學,從中國到美國,拓寬了筆者視野,年齡閱歷也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寫作時的確有時也激情澎湃、文思泉涌、妙想萬千、神馳天際。有些自以為是的自得之筆。
從17歲上大學離家,先后在成都、深圳、?、北京、銀川、武漢、重慶、波士頓、吉隆坡、大阪、
臺北等地工作和學習過,我雖逐漸習慣了以途為家,以每一階段終點為新的起點、奔波于人生的個個驛站。
但每一次停留中朋友們的情誼,仍是我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春天般的記憶。
首先要感謝韓鋒同學、朱嘉明老師!
大學同學韓鋒引我進入比特幣區塊鏈的大門,這就是同學圈、朋友圈的重要。
朱嘉明老師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是全國著名的“改革四君子”之一,發起了莫干山會議,就任過河南體改委副主任,而今寶刀未老,又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的創新。的確令筆者“仰之彌高,鉆之彌深。”
朱老師百忙中垂青抽空為本書作序,令本書蓬蓽生輝,非常榮幸和感激!
其次要感謝經濟日報出版社韓文高社長,多次和筆者溝通并長時間通話,說服我忍痛割愛刪去旁征博引但離題頗遠的三章和一位筆者非常敬重的領導的推薦序,把本書重點聚焦于實務操作,以期對比特幣投資者一念千金、開卷有益,以求本書洛陽紙貴、再版再再版。
也要感謝本書責編黃芳芳女士,感謝她2018年3月在全國政協開幕式上采訪我,感謝她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作。
文章殺青完稿后曾請一些朋友斧正,得到了很多鼓勵。李林、吳忌寒、肖風、李俊琪、顧學雍、劉青焱、鄒傳偉、余剛、胡捷、于佳寧、明中行、毛再先、薛江波等都提了具體的意見,吳忌寒還指出了英文拼寫的一處失誤。
感切之誠,匪言可喻!
在此謹將這些粗淺但也敝帚自珍的文字獻給我祖母鄭炎英及犬子胡洋鄭,親人和朋友們的愛是我永遠的動力。
回望最近四年多進入數字世界以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有哈佛、清華、臺科大校園文化的薰陶;
有北京、波士頓、臺北、吉隆坡的絢爛春色、如熾陽光;
又有吳敬鏈老師、王嫻師妹,南希教授、宋怡明主任、Danmu副主任,王開元、吳思、李春利、李世越、劉強、元道、徐繼哲、蔡渝生、周碩彥、張昌吉、王飛揚、阿衣梓萱等多位朋友的關懷支持;
的確是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孜孜龁龁、相習相長、抵掌論文、傾懷抒寫!
有誠如何之,快如何之的歡樂,當然也有受騙上當、冥頑不化、如晴天霹靂、如泰山壓頂的驚惶。
好在終于殺青完成了這本可以視為人生階段性總結的書。
借曾國藩的話,“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氣。”
意即整裝重啟吧。
唐朝詩人朱慶余在臨近考試前心情緊張,寫了一首題為“近試上張水部”的詩獻給水部員外郎張籍,意即臨近考試了,我的作品會符合考官的心意嗎?
詩中說“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我現在也就懷著這種既緊張又期盼的心情把這部書獻給讀者,懷著這種既緊張又期盼的心情等待著大家的批評指正。
2022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