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年的創業經驗和投資經驗,我把生物進化論融入創業者個人成長中,總結出一套創業進化論。與生物學進化論的本質一樣,創業進化論也遵循這八個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為了更好地幫助創業者在惡劣的環境中實現進化,我把創業者進化論細分為戰略、心力、認知、格局、連接、成長六大模塊,構建一個“自適力”進化模型。
什么是“自適力”?自適力就是進化的能力,是創業者為了適應和戰勝市場環境而主動做出相應變化的能力,可以概括為以下公式:自適力=反彈力+生存力+反脆弱力。進化,是創業的第一性原理。創始人唯有與時俱進,不斷進化,才能創造出新的商業價值,贏得市場。這是創業成功的不二法則。
“世自亂而我心自治,斯為正道”,越是在動蕩和不確定的環境里,越要找到自己內心確定的東西,用自適力和心力應對逆境和不確定性。
01 戰略,為創業進化指明方向
創業是一場與不確定性相伴的冒險,戰略能力可以幫助創業者建立對這個過程的感知和規劃,從不確定性中發現確定性。換言之,也就是從大局出發,提升企業適應環境的能力,找到一條適合企業發展進化的道路。
戰略就是知行合一。戰略的出發點是良知、心力、認知力和執行力等諸多因素,其中,良知不只是個人價值觀的善與惡,還是創業者選擇創造價值的方向;認知力和心力決定了戰略的高度和發展的方式;執行力則是戰略落地相對細節的一種指引,對一些流程及執行要點量化。
在創業過程中,我把創業者戰略落地分為三個層級,分別是戰略層、戰術層和運作層。這三層戰略落地能力,就是時刻告誡創業者,要從戰略層尋找、確定目標,從戰術層分析目標,最終在運作層以腳踏實地的運營、運作去實現目標,這才是走向成功的正確路徑。
戰略成功落地,需要四種能力。如果戰略不能落地,那就是一座“空中樓閣”。在我看來,要想成功實現戰略落地,創業者需要具備四種戰略能力,即戰略思維能力,以第一性原理探求事物本質;戰略機會把握能力,精準判斷趨勢性機會;戰略布局能力,動態看待積極因素的內在關聯;戰略耐性,舍九取一,把所有的資源和精力投到最好的那一個上。
守正不圖奇,樸實的戰略才是王道。公司的發展講究市場規律,就如同耕種農作物講究時令節氣,以奇招取得的成績就像被拔出或拔高的農作物,根本無法長久、持續、穩定地成長進化。在我看來,一家企業要想建立合理的發展節奏,就要拋棄奇招,制定一個樸實的戰略。
創業切忌貪功冒進,相反,快慢結合、穩扎穩打才是取勝之道。如果創始人具有足夠樸實、堅定的戰略節奏能力,便可將團隊維持在一個安穩、上進的發展節奏中,加以慢慢積累和進化,便可以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
保持足夠的戰略專注度。初創企業就如同新生的小草,首要目標不是向上生長爭奪更多的陽光和生存空間,而是向下扎根,汲取更多的養分和水分。在觀察了許多創始團隊并與他們進行過深入交流后,我發現了一個成功的關鍵因素,那就是創始人的精力和戰略的專注力。當創業者具備了足夠的戰略專注力,便可以集中團隊的精力、資金、思想去參與市場對抗,進而形成局部的競爭優勢。
02 心力,創業進化的力量之源
“事”與“難”是每位創業者都要面對的兩種因素。在一些人眼中,它們是成長的階梯;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們則是前進的絆腳石。至于是階梯還是絆腳石,完全取決于創業者的心力強大與否。如何應對來自內、外部的壓力,提升自己的自適力,“心力”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有能力者強,有認知者勝,有心力者遠。能力是創業的基礎,項目或想法的落地必須依靠過硬的專業能力。然而,領導者的能力高低固然重要,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比它更重要的是創業團隊的整體能力,以及團隊內部能力是否匹配、相融。
創業者的能力決定了一個初創企業能否揚帆起航;創業者的認知決定了企業的前進方向,它是最終結果的風向標;而創業者的“心力”則決定了“創業航行”能否走得穩,走得遠。
提升心力,需要“不斷加難度的”一萬小時定律。一旦你踏上創業之路,日子會一天比一天艱難,因為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大,遇到的問題難度系數也在不斷提高。為此,創業者要想登頂山峰,就需要咬緊牙關,堅持走過“一萬小時”的登山之旅,走好腳下一步比一步更加艱難險峻的路程。
世間的路,好走的并不多。再耀眼的成功者,光芒之下也藏著無數疤痕。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擁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四個字——精神不死。精神不死,即心力長存。反過來講,正是成長過程中跨越種種阻礙,練就“天下無敵”的心力,做到不怨恨、不急躁,不過度、不悲觀、不慌亂、不忘形,才能不斷攀登,最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心懷熱愛,夯實心力。對創業者來說,決定創業的首要因素是熱愛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僅憑一時沖動,為自己熱愛的工作拼搏其實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與“做嘗試”的創業者不同,心懷熱愛的創業者在看待、對待當下的事業時,會更多地從一種正向積極的思考出發,會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專注力,自然也就形成了強大的心力。
我常常對創業者強調,努力只能達成創業大環境中的及格線,為熱愛的事業“拼命”才能成就優秀。人生和創業都需要“多多拼”,建立創業者的心力,拼出人生的術力、道力、念力、潛力,拼出局部的壓倒性優勢,人生和創業才能更加精彩。
掌控情緒,向內觀照,探尋心力航標。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的結果不如意,不要把失敗歸咎于外因,而要從自身找原因。遇事找內因,每年不一樣;遇事總找外因,10年一個樣。人世間最好的修行,不是向外追尋,而是向內觀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清楚、準確地認識自己,建立強大的心力。
▲《自適力》吳世春著,2022年11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03 認知,決定創業進化的高度
對創業者來說,創業是一次次對未知領域、未知事業的挑戰,同時也是不斷看見自己、戰勝自己、提升自適力的過程。之所以有人能沖破迷霧,摘得最終的勝利果實,關鍵原因之一便是他們擁有高于常人的認知。從這個角度講,認知決定了事業的高度。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人的一生,包括創業,都在為認知買單。其背后的邏輯是,強大的認知能夠讓創業者在一定程度上比競爭對手更容易看清市場,進而提升自適力去適應市場,完成創業進化。認知自我是一個艱難的開始,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對著他人的毛病和不足指指點點,從來意識不到自身同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個人在剖析自我、向內認知之后,如何把結果付諸實踐的選擇與行動,則是其人生另一個更加困難的攀登過程。
群體進化,提升認知的絕佳通道。群體進化,就是一群具有相同目標、方向的人,在前行的路上相互支持、相互激勵、相互分享、共同創造,從而有機會補上自己的“短板”,走向成功。認知決定成敗,群體進化則決定了創業者認知的高度、全面性和客觀性。對創業者來說,完成群體進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打造優質交際圈。我們要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消除恐懼感,努力擴大認知圓圈,成為對方眼中有價值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拿到認知層次更高的交際圈“門票”。
終身學習,打破認知之墻。人性中存在四個局限性,分別是“夏蟲不可語冰”的時間局限性、“井蛙不可語海”的空間局限性、“盲人不可語光”的認知局限性、“凡夫不可語道”的三觀局限性。這四個局限性如同四面墻,將一個人牢牢地圍困在某個狹小天地里。打破認知之墻最好的辦法,就是堅持終身學習,并與行業內擁有頂尖認知或最新認知的人去交流,見識更大的世界,抓住更多機會,全力破解。
只有認知市場,才能適應市場。創業,就是創業者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做一件未知的事情。創業自始至終都在與不確定性為伍。其成功概率之小,遠遠超出絕大多數人的想象。如何在未知之中看見已知,在不確定性中發現確定性,是對創業者最大的考驗,也是創業者最大的責任。換句話說,創業者只有對市場擁有宏觀的準確認知,才能適應市場形勢和變化。
在我看來,這場考驗開始于賽道的選擇和對所選賽道的理解,這體現了創業者對市場的整體認知,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選擇正確的方向,才能在發展過程中適應市場。同時,身為企業的領頭人,創業者需要從更全面、更宏觀的角度,培養更有建設性的市場認知。唯有培養宏觀認知能力,提升自適力,方能與趨勢為伍,乘風破浪。
04 格局:錨定創業進化的廣度
創業過程是一條時高時低的曲線,如果創業者沒有全局的視野和格局,就可能在低谷時絕望,在高點時自負,而絕望和自負都會將創業者引向失敗的懸崖。“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想走好腳下的這一步,就要提前規劃好接下來的十步、百步。
格局=人生信念+志向高度。做人、做事,格局很重要,對創業者來說,尤其如此。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格局就是他的人生信念和志向高度之和。其中,人生信念決定了創業者以何種姿態去對待自身遭遇的事情,而志向高度則決定了創業者最終可以到達哪里。唯有二者合而為一作用到一個人身上,才能培養出積極的、不在意一時得失的大格局。
格局決定人生成長的天花板。很多時候,眼光決定成敗,格局關乎勝負。如果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格局不足,在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時就會“鼠目寸光”,看不到長遠的機會和可能,企業也就難以有長足的發展。所以,雖然有些創業項目很有前景,我卻沒有投資,就是因為創業者在介紹項目、分析問題的時候,很少能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見解,對公司的長遠發展也沒有有說服力的規劃,即格局不夠大。這是很多創始人和創始團隊的致命傷。
俗話說,“餅再大,也大不過烙餅的鍋”。我之所以強調創業者的格局決定了其人生和企業天花板的高度,就是因為格局的大小決定著“鍋”的大小。格局大的創業者,可以看到并抓住有潛力、有前景的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格局的三種境界:蘑菇、大象、火雞。“蘑菇”境界,是指企業處在成長初期積累能量、積累勢能的階段。一朵蘑菇在真正成長起來之前,通常“躲在”陰暗的角落,既得不到充足的陽光,也不會有人來澆水、施肥,只能自生自滅。創業者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暗無天日甚至可能永遠無法出頭的蓄勢期呢?唯有打開格局,把頭低下去,以破土而出為目標,慢慢地積累能量,完成從蓄勢期到破土而出的跨越。
當一朵蘑菇成長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接收更多的陽光雨露,創業者也是如此。然而,企業與蘑菇也有不同之處,陽光雨露自然存在,只要蘑菇能夠突破環境的阻礙,就一定能夠感受到。但是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機會,卻需要創業者腳踏實地去耕耘才能獲得,這便是“大象”境界對創業者的要求。
火雞理論則認為,征服他人依靠的從來都不是自認為的高人一等,而是讓他人只能仰視的強大實力。優秀的人才都是心高氣傲的“高大火雞”,想要他們心服,企業的領導者必須更加優秀。創始人對于團隊的作用和意義,其優秀大都體現在格局上。創始人的大格局能夠讓人才看到更高、更遠的發展空間,轉而將更多的能量用以追求未來更大的可能性,這反過來也一定會推動企業的進步、進化,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而雙贏的起點,正是創業者具備更大的格局。
05 連接:拓寬創業者圈層
創業,是一個持續建立資源要素連接并實現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者連接創業導師、內部團隊、市場環境、品牌與消費者,以及時代趨勢等相關資源要素,以此拓寬自己的圈層,提升自適力,完成進化。其中,人是最為特殊的資源要素。
互惠互利,建立真實有效的連接。斯坦福研究中心發表過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要點,不在于你認識多少人,而在于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為你和你的企業帶來價值。當然,要想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賞識,自己也要成為優秀的人,如此才能躋身優秀的圈子,與其中的人建立真實有效的連接。事實上,真實有效的人際關系才能激發共享的熱情,減少惰怠,刺激創新,并進一步連接更多價值。
在利他基礎上,建立成功大廈。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是人的本性;換位思考,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卻是一種人生智慧。“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利他,是一種大格局。
在我的認知里,投資機構對于創業者的幫助并不局限于資金,也有對他們思維、經驗、能力等方面的賦能。因此,梅花創投在投資了一家企業之后,一般會扮演三種角色:肩膀、橋梁、眼睛。
首先是肩膀,在被投企業遇到困難時,如果梅花創投有能力、有經驗,就會毫不猶豫、不遺余力地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其次是橋梁,如果梅花創投沒有辦法直接幫助被投企業,就會幫助他們找到專業的人士或機構。最后是眼睛,梅花創投以及我本人,會幫助創業者發現自己沒有發現的問題,找尋賽道內存在的趨勢和機會。
我時常告誡自己,坐在投資機構的位子上,人的價值和作用至關重要,而且一定要培養長線思維,不能一味追求短期回報。對于被投企業,幫得上是價值創造;對于不進行投資的企業,一句善意的點撥和建議,或許就能幫助創業者開啟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現在為他人點一盞燈,他日就能照亮自己一段路。
06 成長:創業進化的最終追求
初創企業的成長,本質上就是創業者的成長,反之也是如此。創業者在追求業績增長的同時,還要學會構筑能量“補給站”,幫助自己和團隊提升心理能量。此外,在正視風險、駕馭風險中完成正向循環等。更重要的是,創業是生活的一部分,追求成長創業者應該讓物質豐盛與精神愉悅和諧共存,相互促進。
構筑能量“補給站”。初創企業的成長、進化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它不僅考驗創業者的認知力、心力、格局、戰略能力等綜合素質,也不斷考驗創業者及其團隊的心理能量和自適能力。能量低,事倍功半;反之則事半功倍。因此我對許多創業者都強調過這個概念,鼓勵他們在追求業績增長的同時,也要學會構筑能量“補給站”,幫助自己和團隊提升心理能量。
創業進化,歸根結底是創業者個人的成長與進化。因此,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創業者都應當構筑一個能夠支撐自己的能量“補給站”,幫助自己成長,提升自適力,完成自我進化。
正視風險,駕馭風險。商業市場中從來都不缺乏新機會,關鍵在于創業者能否看到、捕捉到。正所謂“禍福相倚”,機會往往與風險并存。面對風險,創業者應該保持一種中性的態度,既不要盲目忽略,也不要畏縮不前。創業者要在風險中尋找穩定的收益,在穩定中尋找突破風險的機會,在不斷的環境適應中調整自我。
當然,能夠理智面對機會并審慎地從中觀察到可能存在的風險,這本身就是創業者認知力、心力、格局等強大自適力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正視風險,駕馭風險”可以很好地倒逼創業者不斷提升自適力,完成自我成長、進化,進而形成一種正向增強的良性循環。
相信直覺,警惕直覺。直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創業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直覺也是一種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的能力,所以在相信直覺的同時,也需要警惕直覺。其中的邏輯在于,直覺是創業者自身市場經驗、認知力、專業知識等內在素質的一種不自覺的綜合性體現。也就是說,創業者通過直覺得到的結論,往往就是下意識判斷的結果。
模糊的判斷和結論可以作為創業者認識、理解問題的參考,但不能作為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的意見和支撐。在直覺的基礎上,創業者還需要進一步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和思考,進而制定合適、合理的戰略或產品計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直覺的價值。